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oretical Travel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Yang Xiangrong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College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RZo知览论文网 Abstract:Simmel's aesthetic is the key nodes of the modernity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ity. With the phenomenon of “Simmel Revival” in the 1980s,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Through the related carding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the space for further discussion, development or breakthrough are mainly reflected as following aspects: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needs to be further promoted. The study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The holistic theory construction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The influence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 needs further attention. The dialogue between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s and Chinese aesthetics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travel and contemporariness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 can better answer two questions: the uniqueness and charm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immel's aesthetic thought to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present China.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Keyword:Simmel; aesthetics; theoretical travel;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格奥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又译为西美尔或席美尔)是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齐美尔的学术兴趣涉及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强烈的跨领域性。在齐美尔的庞杂思想中,其美学思想是西方审美现代性转向的关键性节点,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齐美尔热”和“齐美尔复兴”现象,齐美尔的美学思想被译介到英语世界和中国学界,日益成为学界的关注重点。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今天,世界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处于这个变局的中心。齐美尔的生活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他在上个世纪的时代变局中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是极其深入且富有独创性的,尤其有现实针对性。因此,梳理和反思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理论旅行,挖掘其思想的学术影响,探讨其思想的延拓空间和现实意义,对于当下的美学话语体系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一、齐美尔美学思想的西方译介与旅行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学界,齐美尔往往与马克思、韦伯和迪尔凯姆一起,被称为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相对于社会学思想,齐美尔美学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比较零散,且往往与他的社会学、哲学思想融汇在一起,或者体现在对某一具体艺术家、艺术品和审美现象的评析中。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德语学界,1900年的《货币哲学》是齐美尔少有的与美学相关的系统性著作之一。1经济学、哲学和美学相结合是此书的鲜明特色。齐美尔基于货币文化提出了“距离”观念,即通过与生活保持距离来实现对异化的批判和个体的审美救赎。1916年的《伦勃朗》是以伦勃朗的艺术作品为核心展开审美研究和分析的著作。2齐美尔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精神意义,认为不管是从历史时代和语境的角度去看待作品的可解读性,还是从朴素的素材方面入手解读文本,都是对作品进行科学分析,不能直接触碰到作品最为内核的审美意义。1918年的《歌德》是对歌德作品精神意义的解读,主要讨论歌德作品的言说方式,分析歌德的精神意义生产与审美艺术、实践和形而上学、自然和灵魂等范畴之间的关系。31919年的《哲学文化》是一本涵盖多个议题的作品集,探讨了时尚的审美文化意义,并选取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雕塑展开了具体的审美解读。4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曾一度陷入整体的沉默,这种状况直至20世纪50年代加森(K.Gassen)和兰德曼(M.Landmann)出版《齐美尔纪念性文集》5方开始发生转变。这本文集出现了齐美尔14卷全集的出版计划,为20世纪70—80年代开启的“齐美尔热”发出了“先声”。德国比利菲尔德大学哈姆施泰特(O.Rammstedt)1989—2015年主编的24册《齐美尔全集》(Georg Simmel Ge-samtausgabe,简称GSG),收录了齐美尔的全部作品。6GSG中有大量涉及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经典文献,如齐美尔评论康德、歌德、罗丹和伦勃朗等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论述。值得一提的是,GSG还收录了齐美尔20世纪初开设艺术哲学课程时所使用的教学笔记(勒沃2012年整理出版的齐美尔《艺术哲学》讲义)。此外,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教授盖泽(H.Geser)创建的网站“齐美尔在线”(Georg Simmel Online)收录整理了齐美尔以往发表的原始德文版美学作品,为学界研究齐美尔的美学思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0世纪初,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在德语学界开始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奥特(Von Elisabeth von Orth)对齐美尔《伦勃朗》的评价中,他提出了齐美尔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哲学观念可以被借用为艺术评鉴的观点。7奥特以伦勃朗艺术的形式以及色彩问题的研究为例,从中发现了艺术形式的三个要点:生活、美与价值的表达冲突、宗教。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学者开始借用“社会学”这把尺子来衡量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伯林格(H.Böhringer)和古朗德(K.Gründer)主编的《世纪之交的美学和社会学:乔治·齐美尔》8收录了不少聚焦齐美尔美学思想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齐美尔美学、艺术哲学和社会学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展开了对比分析。西尔伯曼(A.Silbermann)的《艺术社会学经典》讨论了齐美尔思想中的审美艺术学和艺术社会学维度。9在这段时间内,学界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致力于将其美学理论作为一种艺术哲学的方法论来看待。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0世纪90年代,德语学界出现了大量关于齐美尔美学思想的专题讨论。科博(A.Kölbl)的《齐美尔对伦勃朗的艺术哲学尝试》以齐美尔的生命哲学为理论依据,对齐美尔的《伦勃朗》展开讨论,强调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生命所具有的现代美学意义。10法特(U.Faath)的《不仅仅是艺术:乔治·齐美尔的艺术哲学》探讨了齐美尔美学与艺术哲学中的诸多核心问题,如艺术与现实、感觉范畴、形式与内在先验原则、古典与现代性的对抗等。111上述研究聚焦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关键主题,表明一种从艺术哲学维度重建齐美尔美学体系的努力开始出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德语学界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有过一个高潮,但由于缺乏对齐美尔思想整体架构的建构,大多数研究只是截取其中的某些片断,直到21世纪以来,才开始出现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系统和专题性研究论著。布吉(M.Bürgi)的《乔治·齐美尔论现代主义》认为不能仅仅把齐美尔简单地归类为哲学家、社会学家或者美学家,而应该对其思想的复杂性展开系统研究。1211迈尔(I.Meyer)的《乔治·齐美尔的美学》重新梳理了齐美尔的自主性、风格、心灵、情绪、非美、非模仿等美学命题,为学界理解齐美尔美学的核心概念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13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英语学界,齐美尔的作品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被译成英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系统关注,沃尔夫(K.H.Wolff)主编的《社会学、哲学、美学论文选》收录了不少论及齐美尔美学思想的论文。1411埃茨科恩(K.P.Etzkorn)的《齐美尔:现代文化的冲突及其他论文》收录了齐美尔关于现代文化冲突的一个演讲录,以及齐美尔讨论都市审美文化与审美精神的若干论文。1511伴随20世纪80年代新一波的“齐美尔热”和“齐美尔复兴”现象,学界开始系统性地盘点齐美尔的学术遗产,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英语学界重视和重新发掘出来。金姆(D.D.Kim)的《格奥尔格·齐美尔译论:文化与现代性的跨学科和跨界性》收录了学界关于齐美尔讨论审美现代性、大都市、现代审美艺术的思想文献。1611值得一提的是,哈灵顿(A.Harrington)的《乔治·齐美尔:艺术与美学论文集》是英语学界少有地将齐美尔的美学思想文献系统整理的一本论文集。1711哈灵顿将齐美尔美学理论中的经典元素,如时尚、图景、社会美学等,按不同章节分门别类地进行汇编,其中包括《社会美学》《康德与现代美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等文章。菲茨(G.Fitzi)的《劳特利奇国际齐美尔研究手册》是晚近齐美尔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该书从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开始,汇集了多个学科中的齐美尔研究,其中多个专题都涉及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18(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中,英国学者弗里斯比(D.Frisby)是一个不能绕过的学者。弗里斯比1994年主编了三卷本的《齐美尔:批判性评论》,收录88篇齐美尔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献,其中不少文献论及齐美尔的美学和艺术思想。1911弗里斯比和博托莫尔(T.Bottomore)2002年翻译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2011弗里斯比还翻译和主编了齐美尔论及美学、文化和艺术学思想的文集,如《齐美尔及其后:齐美尔的社会理论文选》2111,以及他与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合编的论及文化悲剧、文化冲突和现代文化风格的《齐美尔论文化》。211此外,弗里斯比还撰写了大量研究齐美尔的专著,如《格奥尔治·齐美尔》2311、《社会学的印象主义:齐美尔社会学思想重估》2411、《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2511等。在弗里斯比看来,齐美尔将审美视角作为获得现实洞见的一个合法角度,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一审美之维使得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成为可能,也正是这种美学的理解方式塑造了齐美尔独特的理论风格。弗里斯比提到了齐美尔对现代艺术的批评,认为齐美尔对罗丹的解读提供了审美现代性矛盾的解决方法。此外,弗里斯比还引用了布勃纳(R.Bubner)对齐美尔的评价,认为在齐美尔那里,艺术承担起一种媒介化的审美效果。弗里斯比不仅强调了齐美尔的现代性审美社会理论,同时也注意到艺术哲学在齐美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这是研究齐美尔不能避开的课题。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芬兰学者格罗瑙(J.Gronow)的《趣味社会学》对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进行了考察,重点讨论了齐美尔的趣味、时尚和游戏等社会学美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被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所沿用的。2611格罗瑙把齐美尔的社会学定义为“美学社会学”,将齐美尔的时尚理论视为解决康德审美趣味二律悖反问题的社会结构之一,认为现代人在对时尚的追逐中实现了席勒著名的美育计划。雷克(R.M.Leck)的《齐美尔与先锋社会学:现代性的诞生,1880—1920》将齐美尔定义为一个先锋社会学家,是现代性思想进程中的重要代表,同时以广泛的视角展现了齐美尔的社会学、哲学、美学等相关概念出现的学术背景及其与不同文化的联系。2711波齐(G.Poggi)的《货币与现代思想: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货币哲学〉》探讨了齐美尔的货币文化思想及其现代性审美意义。2811西蒙的《生活的超越:乔治·齐美尔和沃尔特·本雅明论艺术》聚焦齐美尔的米开朗其罗、伦勃朗和罗丹研究,深入讨论了齐美尔与本雅明艺术思想的区别。29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研究性论文方面,埃茨科恩在《格奥尔格·齐美尔与音乐社会学》中探讨了齐美尔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齐美尔指明了音乐学科的关键领域是音乐所代表和表达的社会意义,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审美功能。3011戴维斯(M.Davis)的《齐美尔与社会现实美学》认为齐美尔的社会学以美学理念为基础,社会学和美学方法之间的同构性体现在两者对视觉形式、创造过程和概括方法的相似性上。3111在戴维斯的解读中,齐美尔的美学被定位为“社会学美学”,这种研究思路被法兰克福学派吸收,成为该学派社会审美批判的基本方法论。蒙特豪克斯(P.G.de Monthoux)和斯特拉蒂(A.Strati)在《论乔治·齐美尔的社会美学》中对齐美尔社会学美学中的现代性、艺术、美学等核心范畴展开了比较分析。3211福恩特(E.Fuente)的《齐美尔思想中社会学-美学的关联》认为齐美尔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理论家,齐美尔不仅是一个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美学家、一个现代生活的审美主义者。311此外,不少学者关注齐美尔的现代性美学思想,如韦纳尔(G.Werner)的《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现代性形象》将齐美尔定性为一个现代性审美思想家。3411本韦努托(S.Benvenuto)的《时尚:格奥尔格·齐美尔》对齐美尔时尚概念的美学内涵展开了深入分析,认为齐美尔的时尚理论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一维。本韦努托认为,在20世纪关于时尚的研究中,最好且最早的便是齐美尔的时尚理论。35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学界,研究齐美尔的学者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缘于齐美尔有着多重的思想肖像,他既是生命哲学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有着大量关于艺术、文化和审美的论著与小品文。就齐美尔的著述风格而言,他不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行文自由和随意,而且也从来不会刻意去建构一个清晰严谨的逻辑体系,这使他的作品有着显著的碎片化风格,这种著述风格也往往会使研究者们陷入逻辑缺乏的蛛网般迷雾之中。基于此,在学界的讨论视域中,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齐美尔,只存在从不同话语中建构和解读出来的齐美尔,如审美现代性的解剖者、社会文化的审美解读者、现代生活的审美体验者,等等。虽然如此,但这丝毫不影响齐美尔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他的高度认可和评价。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卢卡奇、克拉考尔、布洛赫、阿多诺、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都从齐美尔的文字中获得过不少养料。在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上,齐美尔的影响使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社会学、美学、文化和艺术领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向符号经济学或审美符号学的转向。审美现代性是连接齐美尔到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纽带,哈贝马斯(J.Habermas)在《齐美尔论文化哲学》中探讨了齐美尔的文化哲学思想对卢卡奇、本雅明、霍克海姆以及阿多诺等批判理论家的影响,认为齐美尔对青年卢卡奇的论文选题产生了影响,并给予本雅明研究现代性大都市生活的灵感。3611弗里斯比在《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中将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三人置于有着共同主题的审美现代性谱系学中加以研究,认为他们三人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共同主题,源于对波德莱尔所反复强调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过渡的、短暂易逝的、偶然的现代生活表征———的接受。3711在弗里斯比看来,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引入了现代性概念,并从审美艺术的角度界定现代性,齐美尔和本雅明都从波德莱尔的思想中汲取了养料。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齐美尔的作品就如同棱镜,他或明或暗地探讨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并浓缩和提炼了这些潮流的思想精髓,而后起的诸多潮流、思想流派和社会理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齐美尔的影响。斯卡福(L.A.Scaff)在《韦伯、齐美尔和文化社会学》中认为,齐美尔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后来很多思想家的作品中都能发现齐美尔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子,如卢卡奇关于“异化”和“物化”的阐释,克拉考尔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所推动的“文化批判主义”,以及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文化“互动论”观点,都深受齐美尔文化社会学的影响。3811在《重评〈齐美尔与本雅明〉》中,斯卡福提及米茨科的《齐美尔与本雅明》一文,认为米茨科构建了齐美尔与本雅明关联的具体细节,并成功地展示了本雅明在社会、美学和文化等领域对齐美尔思想的延续和继承。3911齐美尔的文本展现出对城市空间现代性的独特敏感性,而空间的社会化形式在克拉考尔展开现代性审美文化批判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韦德勒(A.Vidler)在《广场恐惧症:齐美尔和克拉考尔笔下的空间疏离》中认为,作为齐美尔的学生,克拉考尔被齐美尔空间社会学的课程所吸引,他运用空间概念去理解现代人的都市疏离感,并讨论了现代人如何实现对都市空间广场恐惧症的审美救赎。40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近年来,学界开始将齐美尔、卡夫卡、弗洛伊德和德里达等犹太思想家的理论看作是后现代文化的根源。齐美尔的论著中有着现代性理论中所没有的特殊性。这种现代性的特殊经验,使一种后现代的未决断的感觉性成为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不少学者将齐美尔的审美救赎思想解读为一种后现代性倾向,认为这种倾向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现代文化的品质及其独特性有着特殊的意义。蒂娜(Deena)和温斯坦(M.Weinstein)在《后现代主义者齐美尔》中将齐美尔视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探讨了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先锋性及其与后现代思想的密切联系。4111雷格夫(Y.Regev)的《齐美尔的文化哲学》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卡洛斯和宙斯两个神话形象的解读来阐释齐美尔的后现代思想。从前者来看,齐美尔是一个慢节奏的浪漫主义者和生活哲学家;从后者来看,齐美尔是一个游手好闲者,一个新康德主义者,一个社交哲学家,或者说一个早期的后现代主义者。42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二、齐美尔美学思想的中国旅行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国内学界,齐美尔最初是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在诸种社会学著作中被提及的。齐美尔的名字在国内最早出现在1920年覃寿公所译日本社会学家达藤隆吉的《近世社会学》中。20世纪末,齐美尔主要论著大量出现,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学界视域。这段时间关于齐美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哲学和社会学论著的整理、翻译和出版等方面。涯鸿等翻译的《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三联书店,1991)是最早被译介到国内的齐美尔选集,其中收录了《文化形式之变迁》《社会美学》《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等论及文化、美学和艺术的文章。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齐美尔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西学译介潮流将齐美尔重新带回到学界。在这一时期,刘小枫是齐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重要学者。刘小枫虽然没有出版专论齐美尔的著作,但他的许多著作都涉及齐美尔的审美思想,并肯定了齐美尔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学术地位。刘小枫在《现代学的问题意识》(1994)中将齐美尔视为“现代学的奠基人”,论及了齐美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中,他又深入阐述了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并定义其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性心性的社会学家。4311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1994)收录了齐美尔的2篇论及现代审美文化精神的论文。411刘小枫还选编了齐美尔的论文集《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并撰写了研究论文《金钱、性别、生活感觉》纪念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问世100周年。李普曼的《当代美学》(1986)中译本出版,其中收录了第一篇译成中文的齐美尔美学论文《面孔的美学意义》。45(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1世纪初,齐美尔的主要理论著作被陆续译介到国内,共有中译本12本。刘小枫选编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收录了齐美尔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的10篇论文,以及弗里斯比的《论西美尔的〈货币哲学〉》。费勇翻译的《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整理了齐美尔关于时尚美学的诸多论文,包括《感觉社会学》《时尚的哲学》《陌生人》《忧郁的栖居者》《现代文化的矛盾》等。《货币哲学》作为齐美尔重要的文化哲学和审美文化学译作,先后有多个中译本出版,包括陈戎女译本(华夏出版社,2002)、于沛沛英汉对照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许泽民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陈开举导读注释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等。刁承俊翻译的《生命直观:形而上学四论》(三联书店,2003)是齐美尔关于生命哲学的主要著作,其中有着关于生命美学的大量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介出版“齐美尔文集”,包括莫光华、李峻翻译的《叔本华与尼采》(2006),钱敏汝、莫光华翻译的《哲学的主要问题》(2006)和陈志夏翻译的《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2006)。《叔本华与尼采》是齐美尔研究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一组讲稿,齐美尔凭借犀利的文化观察和思辨能力分析了叔本华和尼采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观念与思想,其中关于文化和审美的论述,是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翻译到国内的齐美尔美学与艺术学研究专著有2本。弗里斯比是西方较早从事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思想的研究者,其论著《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由卢晖临等译介到国内。4611北川东子的《齐美尔:生存形式》由赵玉婷译介到国内,对作为哲学家的齐美尔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齐美尔包括城市美学、时尚、冒险、距离在内的美学艺术学范畴进行了介绍和研究。4711关于齐美尔研究论文的译介散见于各种论文集和学术期刊之中,如狄塞的《齐美尔的艺术哲学》(《哲学译丛》,1987)、费瑟斯顿的《格奥尔格·齐美尔专辑评介》(《国外社会科学》,1992)等。狄塞在《齐美尔的艺术哲学》中强调,齐美尔对艺术的自律性和艺术的社会性这对范畴的复杂关系开展了很有意义的研究,颇有建树。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较大反响,这和国内学者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不熟悉有很大关系。21世纪初,国内的不少教材出现了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介绍,如周宪的《20世纪西方美学》(2004)把齐美尔的艺术学思想纳入批判美学的视域中,并注意到齐美尔对“现代艺术与社会的距离”所进行的阐释。朱立元的《西方美学思想史》(2009)在介绍齐美尔艺术思想时,论及了齐美尔的“艺术是生命的形式”“艺术是文化形式的一种”等观点。上述齐美尔主要理论专著和相关研究论著及论文的译介,虽然没有对齐美尔美学思想展开系统研究,但无疑推动了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国内旅行。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近年来,国内出版涉及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专著有6本。陈戎女的《西美尔与现代性》4811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对齐美尔进行研究,并专辟一章考察了齐美尔“审美”这一文化形式的精神特质,以此为线索对个体性、感性和时尚等关键词进行解读。陈戎女认为,齐美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聚焦现代“生活-世界”内在经验的转型,强调现代生命主体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这种现代性的生存样态,其本质是感性论和审美主义的。杨向荣的《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是国内最早出版的齐美尔美学研究专著。4911他从美学的视域出发,以现代性、距离和审美三个关键词作为主线,考察了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及其理论思想。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美学的维度始终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而此书的最终目的在于以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为背景,以距离观念为聚焦点,进而从文化、美学、艺术以及现代生活等层面窥探齐美尔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杨向荣的《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齐美尔的影响使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社会学、美学、文化和艺术领域。5011此书从文化诊断、现代性碎片、现代人形象、现代艺术审美之维和审美救赎的角度对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关联展开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研究,构建起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学理论、美学、艺术理论等领域的思想关联。袁敦卫《论齐美尔的社会美学及其当代意义》5111重点考察了齐美尔的社会美学思想,并试图从中引申出一条思考当代社会审美现象的特殊途径。他从社会美学的角度对齐美尔的货币、时尚和爱欲等概念进行了经验分析,并对其生活风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赵岚的《西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5211对齐美尔的都市美学、忧郁的栖居、时尚、旅行、冒险等审美现代性体验进行了考察,并对齐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形成、现代性诊断等论题展开了研究。张丹的《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通过对齐美尔艺术思想中的基本概念的分析,尝试借助齐美尔的艺术哲学思想来说明艺术的审美自律在经验层面上同现代人的审美体验乃至于生命体验的相关性等问题。53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关于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论文近年来呈现出逐渐丰富的趋势,这些论文对齐美尔的社会美学、现代性体验、审美印象主义、审美救赎、都市文化等审美论题进行了考察,如杨向荣的《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时尚的艺术哲学阐释及其反思》(《艺术设计研究》,2013)、赵洪涛的《齐美尔:金钱统摄下的现代生活风格的美学批判》(文艺争鸣,2013)、邓桂英的《齐美尔美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性批判》(《广州大学学报》,2014)、《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之维建构》(《华中学术》,2017)、《审美艺术学维度下齐美尔的距离思想》(《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碎片思想谱系解读》(《文艺理论研究》,2017)、《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时尚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8年)、黄圣哲的《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9)、陈朗的《论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20),等等。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三、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的延拓空间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齐美尔作为一位德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一位具有开拓性精神的社会学家和美学家,其思想深邃迷人,且富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齐美尔对美学情有独钟,在生命晚期,他试图建构一个以艺术哲学为核心的独特美学体系,但最终没能完成。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的齐美尔研究呈现出一种整体上的沉寂。20世纪后半叶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齐美尔热”和“齐美尔复兴”现象,齐美尔的美学思想研究呈现出了逐渐深入的良好态势。学者们开始注意到美学在齐美尔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鲍曼所言:“只是到了现在,齐美尔才开始被认为是非常(也许是最)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现代性分析家;他被认为是一位敢于发表言论的作家,是一种异端思想,而这种异端思想在他死后多年才变成社会学智慧中的常识”5411。鲍曼的话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齐美尔的美学思想有着广泛的开拓空间,是构建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维度。齐美尔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批评,以及他对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等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也为艺术的审美批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支撑。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1世纪初,虽然齐美尔的大部分重要论著逐渐被译介到国内,但与美学相关的专著却寥寥无几,目前只有北川东子的《齐美尔:生存形式》和弗里斯比的《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以及一些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散论。国内出版的齐美尔研究专著共有10部,其中偏哲学思想的研究专著有3部,偏社会学思想的研究专著有2部,偏美学和艺术学思想的研究专著有5部。根据知网的检索数据,1986—2022年间以“齐美尔”(西美尔、席美尔)为题名的中文论文共315篇,集中于现代性、货币、时尚、审美救赎、文化悲剧、形式社会学等主题,且在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形成了初步的共现研究网络。整体观之,齐美尔的许多重要美学和艺术哲学论著仍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译介,尤其针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以为,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第一,对齐美尔美学思想文献的译介有待进一步推进。德语版《齐美尔全集》(GSG)和“齐美尔在线”(Georg Simmel Online)收录了大量齐美尔美学艺术学的德文文献,如《康德与现代美学》《风景哲学》《罗马:一种审美分析》《社会美学》《有关音乐的心理学和民族学研究》《罗丹的雕塑与现代的精神趋势》《伦勃朗:一次艺术哲学的尝试》《艺术哲学》等。弗里斯比主编的三卷本《齐美尔:批判性评论》收录的大量文献也涉及齐美尔美学思想。因此,筛选和编译上述涉及美学的经典和代表性文献,是当前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性、优先性工作。弗里斯比在1982年的第一届“齐美尔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其中包括他所撰写的论文《齐美尔:第一个现代性社会学家》和《现代性的悖论:齐美尔与韦伯》,开启了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思想的起步研究。此外,弗里斯比还著有大量涉及齐美尔美学的重要著作。其他国外研究者,如戴维斯、斯卡福、福恩特、雷克、雷格夫等人都有很多涉及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上文献均没有被译介到国内,还有待进一步翻译和研究。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齐美尔中文译著中涉及美学思想的文献也有不少,如《现代文化中的货币》《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时尚心理学》《时尚的哲学》《陌生人》《忧郁的栖居者》《首饰心理学》《空间社会学》《感官社会学》《尼采与康德》《文化形式之变迁》《现代文化的矛盾》《文化的危机》《冒险》《阿尔卑斯山的旅行》《风景的哲学》《面容的美学意义》《日耳曼风格和古罗马风格》《忆罗丹》《社会美学》《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桥与门》等论文都涉及美学思想。对这些中文译著进行系统整理,挑选其中的经典代表性文献,进而建构齐美尔美学思想的体系,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还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第二,跨学科视野下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齐美尔一生著述颇多,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诸领域无不涉及。齐美尔的思考主题具有较鲜明的跨领域性,在很多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其美学思想展开跨学科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此外,齐美尔主要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和生命哲学家被学界所注意,这也是国内齐美尔研究集中于社会学和哲学领域而在美学领域没有继续深入的重要原因。有限的研究也大多聚焦于现代性体验、审美救赎和艺术自律等命题。齐美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为德国美学和西方现代性美学注入了活力。戴维斯认为:“如果马克思社会学的基石是经济学和政治科学,杜克海姆社会学的基石是生物学和统计学,而韦伯社会学的基石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那么齐美尔则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学为基石的社会学。”511刘小枫也写道:“齐美尔以一种审美(感觉)方式来确定现代经济制度与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的心性品质之内在关联,以便更切近地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感觉。……将现代社会的质态描述为感觉型或审美型,既与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解相关,亦与其社会学方法相关。”5611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不仅意味着用美学的视角来研究社会,而且也意味着社会现实本身的审美化。因此,将齐美尔的美学思想研究置于多学科融合的视域中展开考察,以实现其美学思想跨学科研究的进展与突破,还有较大的推进空间。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齐美尔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中,艺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艺术品也总是存在于客观的时空中。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具有鲜明的康德“形式美学”特征,他通过对艺术的形式社会学考察,呈现出审美艺术的跨学科阐释可能性。此外,齐美尔美学思想的跨学科性还在于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美学观念,如面容的美学、社会的美学、距离的美学、极端体验的美学等等,均具有跨学科性特征。齐美尔之前或同时代的美学家,主要研究形式、审美本质、格式塔、悲剧、模仿、移情等问题,而齐美尔所分析的这些问题是当时的美学家们不太会讨论的话题。齐美尔有时会在社会学、文化和历史问题的讨论中提供一个关于美学思考的方法论,如他文章的论述主题是社会学,但他在文章里会提到美学问题。这些关于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比那些直接讨论美学的文章,更有启发性和思想张力。齐美尔的著作,包括那些阐释都市文化心理和货币文化逻辑的泛美学著作,由于穿越于文化社会学的跨学科视域而声名显赫。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第三,齐美尔美学思想的整体性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齐美尔的思想相当庞杂,从他所获得的诸多标签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游弋性。齐美尔常常在论述开始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一个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开始探讨,进而分析所讨论事物的特征,最后再与讨论主题进行关联。在描述和阐释研究对象时,齐美尔通常“采用小品文风格,关注于碎片化的东西,在文章中不喜欢赤露自我,以审美化的眼光审视现实,并与现实保持着距离,并注重把艺术品当作自己随笔的范式。”5711这种随笔式的文风和断片式的叙述,使齐美尔的思想在表述上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连贯性,很难被整理成条理分明的逻辑统一体。迪尔凯姆在评论齐美尔时认为,由于齐美尔基于心理体验的感性主义立场,所以他所处理的问题都是含糊不清、漫无边际或是笼统概括的。5811可能正是如此,无论是在齐美尔生前抑或死后,其思想和学说都没能形成一个学派。斯基德尔斯基(E.Skidelsky)认为,齐美尔尝试在智性态度与经济组织之间建立一种关联,他以一种审美直觉代替了原因分析,并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了意义的总体性。5911从旁观者的眼光来看,齐美尔的大部分论述都不符合学院派的学术规则,缺乏体系感。因此,如何从齐美尔思想的游弋性中挖掘其美学思想,进而建构一个系统的、有内在逻辑性的理论框架,是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几个关键美学或艺术学概念,如现代文化危机、现代性碎片景观、现代人形象、现代都市风格、现代性审美救赎等主题。学者们或者在这些关键概念和范畴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或者在对其文化社会学与时尚的研究中偶尔提及其美学思想,如弗里斯比、雷克、沃尔夫等。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美学的关注点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斯威伍德写道:“齐美尔没有提出任何文化分析的特殊概念———距离、悲剧、碎片化和物化,形成了泛泛的批评的一部分。……文化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联系被如此抽象地论述,以至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制度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而处于自由飘浮的状态。”6011可以说,齐美尔通过对现实生活碎片的解剖,挖掘其中的审美意蕴,其美学思想呈现出现代性美学、社会学美学、体验性美学等复调色彩,而且尤为关注现代人遭遇资本主义文化困境和异化生存时的审美之思。但从学界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十分散乱且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尤其是对其思想在美学主流学界地位的重视仍然不够。因此,如何透过众多的面具表象,展现齐美尔美学思想中艺术、社会、美学、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张力,梳理其中所涉及的论题、命题和观点,构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齐美尔美学思想体系,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第四,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当代性意义有待进一步关注。哈贝马斯曾撰文探讨齐美尔的审美文化学思想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们的影响。弗里斯比在《现代性的碎片》和《社会学的印象主义》等书以及论文《现代生活的审美》中讨论了齐美尔的审美社会学及其艺术思想理论谱系,戴维斯、斯卡福、雷克、沃尔夫、雷格夫和格罗瑙在研究中也涉及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学界影响。即便如此,对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学术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并提炼其当代性意义的学术成果却相对较少。从旁观者的眼光来看,齐美尔的绝大部分论述都不符合学院派的学术规则,缺乏体系感,也缺乏学术继承者。因此,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学术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挖掘。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在中国学界,学者们大多立足于从现代性经验来考察齐美尔美学思想与西方思想家之间的关联。总体来说,学界普遍认为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与齐美尔在不少问题的审美思考上有着延续性,他们都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艺术与审美的分析,并力图挖掘审美对于异化现象的救赎功能。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展开了独特的分析;洛文塔尔从审美的角度对消费偶像展开了剖析;霍克海姆和阿多诺也曾专门探讨过艺术和审美问题。他们看到了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功能,希望将审美作为一种救赎策略,来抵抗日益物化的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现实。因此,对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马尔库塞、克拉考尔、布洛赫、洛文塔尔、本雅明、阿多诺、哈贝马斯、韦尔施、海默尔、比格尔等人的影响和关联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作为美学家的齐美尔对后世思想的影响研究仍有待推进。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第五,齐美尔美学思想与中国的对话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通过对齐美尔碎片化或随笔化文献的细致整理和分析阐释,找到直接关联中国或者东方美学的话语,从中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将是未来齐美尔美学思想研究应当持续关注的议题之一。此外,当下文艺美学研究的新问题域不断涌现,其中不少问题,如审美现代性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都可以追溯到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因此,借用齐美尔的思想资源来反思当下的审美文化问题和现象,可以为当下文艺美学新问题域的拓展提供新的参考维度。此外,齐美尔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讨论,为中国学界寻求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有效学术资源和建构学科谱系,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或方法论。伴随着当代艺术社会学学科的出现,传统艺术学研究面临着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即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如何保持其特殊性。基于此,探讨艺术自主性和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这两种异质性观点的关系问题,成为今天艺术社会学学科不可回避的问题。席勒在《美育书简》提出美育计划,认为只有将艺术作为一种交往形式或中介,把现代社会已分裂的一切带到人性同感的天堂下,个体碎片才能重新组合成一个和谐整体,人性分裂才能通过审美最终得到克服。虽然齐美尔没有以一种直接的姿态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但他提出的审美救赎思路,隐藏着对资本主义异化文明的批判意识,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审美教育思想。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目前学界对齐美尔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美学思想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有较大分别,与同时代及其后的许多西方美学家的思想相比也有其特殊性。对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展开科学的、辩证的研究和评价,呈现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真实形态和独特性,可以丰富国内外的齐美尔思想研究,展现中国学界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关注和视域盲区。此外,当下关于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西方的美学语境中,尚未实现与中国美学的对话和交互阐释。虽然齐美尔本人并没写作过关于中国或者东方的专题论著,但事实上齐美尔美学思想中的许多理念,对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研究、美育研究和艺术批评实践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有着进一步深入开拓的空间。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关注齐美尔思想中的美学向度,不仅可以为研究齐美尔的美学思想提供方法论借鉴,同时也可以为当下美学学科的知识图谱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与理论参考。我们应当关注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是如何被国外马克思主义所汲取,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中国,成为解决中国美学具体问题的理论资源之一。因此,反思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挖掘齐美尔美学思想理论旅行中的当代意义,以及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参照,可以更好地展现齐美尔美学思想的独特性和魅力,挖掘齐美尔美学思想的学术价值及其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注释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G.Simmel,Philosophic des Geldes,Berlin:Duncker&Humblot Verlag,1900.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G.Simmel,Rembrandt;Ein kunstphilosophischer Versuch,München:Matthes&Seitz,1916.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G.Simmel,Goethe,Leipzig:Klinckhardt&Biermann,191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G.Simmel,Philosophische Kultur,Leipzig:Alfred Kröner Verlag,1919.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K.Gassen&M.Landmann,Buch des Dankes an Georg Simmel,Berlin:Duncker&Humblot,195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6G.Simmel,Georg Simmel Gesamtausgabe Band 1~24,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Taschenbuch Wissenschaft,1989~2015.全集汇总了齐美尔以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发表的作品,以及其在世时的书信、演讲稿和手稿。第1~16卷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齐美尔三个时期段的作品:1870~1900年(GSG1~6卷)、1901~1908年(GSG7~11卷)、1908~1918年(GSG12-16卷)。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7Von Elisabeth von Orth,Simmel,Georg,Rembrandt,Kant-Studien,1918,22:174~17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8H.Böhringer&K.Gründer,Äthetik und Soziologie urn die Jahrhundertwende:Georg Simmel,Frankfurt a.M.:Vittorio Klostermann,1976.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9A.Silbermann,Empirische Kunstsoziologie:Eine kommentierter Bibliographie,Stuttgart:Ferdinand Enke Verlag,197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0A.Kölbl,Das Leben der Form:Georg Simmels kunstphilosophischer Versuchüber Rembrandt,Wien:Böhlau Verlag,199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1U.Faath,Mehr-als-Kunst:Zur Kunstphilosophie Georg Simmels,Würzburg:Verlag Königshausen&Neumann GmbH,199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2M.Bürgi,Die Moderne im Verständnis von GeorgSimmel,Zürich,September,200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3I.Meyer,Georg SimmelsÄsthetik:Autonomiepostulat und Soziologische Referenz,Weilerswist:Velbrück Wissenschaft,201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4G.Simmel,Essays on Sociology,Philosophy,and Aesthetics,edited by K.H.Wolff,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5.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5G.Simmel,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translated by K.Etzkor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6D.D.Kim,Georg Simmel in Translation:Interdisciplinary Border-Crossings in Culture and Modernity,Cambridge:Cambridge Scholars Press,2006.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7A.Harrington,Georg Simmel:Essays on Art and Aesthetics,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0.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8G.Fizi,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immel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2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19D.Frisby,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Vol.1~3.London:Routledge,1994.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0G.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translated by T.Bottomore&D.Frisby,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2.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1D.Frisby,Simmel and Sirce:Essays on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London:Routledge,1992.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2G.Simmel,Simmel on Culture:Selected Writings,edited by D.Frisby&M.Featherstone,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3D.Frisby,Georg Simmel,Ellis Horwood Limited&Tavistock Publications Limited,1984,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2002 by Routledge.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4D.Frisby,Sociological Impressionism:A Reassessment of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London:Heini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5D.Frisby,The Fragments of Modernity: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Kracarer and Benjamin,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6J.Gronow,The Sociology of Taste,London:Routledge,199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7R.M.Leck,Georg Simmel and Avant-Garde Sociology:The Birth of Modernity,1880-1920,New York:Humanity Books,2000.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8G.Poggi,Money and the Modern Mind:George Simmel's Philosophy of Mone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29S.Symon,More than Life:Georg Simmel and WalterBenjamin on A rt,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1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0K.P.Etzkorn,Georg Simmel and the Sociology of Music,Social Forces,1964,43(1):101~107.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1M.S.Davis,Georg Simmel and the Aesthetics of Social Reality,Social Force,1973,51(3):320~329.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2P.G.de Monthoux&A.Strati,Modernity/art and Marketing/aesthetics-a Note on the Social Aesthetics of Georg Simmel,Consumption Markets&Culture,2002,5(1):1~11.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3E.Fuente,The Art of Social Forms and the Social Forms of Art:The Sociology-Aesthetics Nexus in Georg Simmel's Thought,Sociological Theory,2008,26(4):344-362.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4G.Werner,The Image of Modernity in Georg simmel,Societes,1992,37:267~27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5S.Benvenuto,Fashion:Georg Simmel,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2000,3(2).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6J.Habermas,Georg Simmel on Philosophy and Culture:Postscript to a Collection of Essays,Critical Inquiry,1996,22(3):403~414.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7D.Frisby,The Fragments of Modernity: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Kracarer and Benjamin,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8L.A.Scaff,Weber,Simmel,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Sociological Review,1988,36(1):1~30.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39L.A.Scaff,Review of"Walter Benjamin und Georg Simmel",Contemporary Sociology:A Journal of Reviews,2012,41(3):351~352.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0A.Vidler,Agoraphobia:Spatial Estrangement in Georg Simmel and Siegfried Kracauer,New German Critique,Special Issue on Siegfried Kracauer,1991,54:31~45.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1Deena&M.Weinstein,Postmodern(ized)Simmel,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2Y.Regev,Georg Simmel's Philosophy of Culture:Chronos,Zeus,and In Between,The European Legacy,2005,10(6):585~59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4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5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6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卢晖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7北川东子:《齐美尔:生存形式》,赵玉婷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8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49杨向荣:《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0杨向荣:《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1袁敦卫:《论齐美尔的社会美学及其当代意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2赵岚:《西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3张丹:《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4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1页。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5M.S.Davis,Georg Simmel and the Aesthetics of Social Reality,Social Force,1973,51(3):32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7~338页。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7D.Frisby,Sociologyical Impressionism:A Reassessment of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London:Heini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1:78.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8E.Durkhein,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London:Allen&Unwin,1957:193.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59E.Skidelsky,From Epistemology to Cultural Criticism:Georg Simmel and Ernst Cassirer,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03:369.RZo知览论文网 RZo知览论文网
60斯威伍德:《文化理论与现代性问题》,黄世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