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览论文网
  • 网站首页
  • 合作期刊
  • 硕士论文范文
  • 原创论文
  • 写作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写作说明

硕士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专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致谢
法学法律毕业论文
MBA硕士论文
MPA硕士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我们

知览论文网是业内有序经营时间最长的综合性论文网站之一,因为专注,所以专业。论文辅导的老师全部是由武大、浙大、华中科大、中科大、西南交大、复旦等高校名牌院校的硕士及博士生,目前已为上千位客户解决了毕业论文的困扰、职称论文发表的难题。自成立以来,客户一直放在我们的首要位置,客户满意是知览论文网的终极目标,在络绎不绝的好评声成就了知览论文的品牌。历经12载,打造了一个及硕士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期刊论文为一体的免费论文范文分享官方平台。拥有海量的高质量的原创论文,可以提供经济、管理、法律、医学、会计、体育、历史、教育教学、建筑等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及硕士论文写作等服务。服务范围:职称论文发表,论文降重,论文修改,外文翻译等

最新动态

国内运输距离与世界进...
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中...
开放空间中儿童们游乐...
建设生态居住区景观设...
碑林景观空间设计中的...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
大汲店民俗村的景观营...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研...
八棱海棠风景资源的价...
居住区水景的改造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本站提供免费毕业论文范文,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与内涵演进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6号,星期六 快速评论

  

代写毕业论文案例


  理论界人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内涵的讨论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企业为什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等方面上的争论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期间,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各种企业社会责任学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且内涵和外延也处于不断演进和拓展中。
  (1)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1916年美国学者J. Maurice Clark在其著作《变革中的经济责任基础》中首次提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1924年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 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应当将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作为首要责任,并且这些责任包含道德因素在内。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提到,企业经理们需要采用三个社会标准来进行管理:工业的政策、情况和方法应当有助于公共福利;管理将努力达到整个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并将社会正义应用到工业实践上;管理应当导致普遍的伦理标准和社会正义的提高。在Sheldon的论述中,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社会各类需要的责任或义务进行了联系,但是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做出具体说明。此后,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并就“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以及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为著名的争议事件便是Berle-Dodd和Berle-Manne的两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 Berle和哈佛大学法学院Dodd教授就管理者受托责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Berle认为企业管理者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为股东谋取利益(Barton,1992)。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了Dodd的反驳,在他看来,企业除了营利功能外,还负有社会服务功能,企业管理者不仅受托于股东,而且受托于广泛的社会,理应为雇员、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承担社会责任(Beauchamp&Tom&Norman,1993)。这场论战最终以Berle接受Dodd的观点而告终,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20世纪60年代初,Berle与Manne就现代企业的作用展开论战。Manne批评Berle接受Dodd的观点,但没有对为何企业管理者是企业财富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佳分配者提供明证,Berle对此进行的反驳,他认为自己早年认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只是为股东谋取利益是因为担心企业经营者会成为政治家或对学校及慈善机构起决定作用的资金供应者。之后,Manne逐渐向Berle的理念靠拢,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Lair,1995)。这两场论战引起了众多著名的法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参与。其中,反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有秉承股东至上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ilton Friedman和Friedrich A. Hayek,他们强调企业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对股东负责(Bowen,1953;Clark,1979)。而综合社会契约论代表者Donaldson和利益相关者观的学者们则支持多方受托人观点。经过激烈的争论,学者们初步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在传统企业理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的追求目标和承担的义务”(沈洪涛,2006)。
  (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构建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里程碑是1953年Howard R. Bowen的被公认为开启企业社会责任的划时代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他在著作中为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企业家具有按照社会期望的目标和价值观,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义务”。Bowen的社会责任理念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的指导,在引导未来商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Bowen开创性的研究,因此被誉为是“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是否同意这个内涵来展开,研究重点也从企业家个体的社会责任转向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度发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现代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更加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片面追求利润、不考虑社会公益而被公众抨击和唾弃,企业开始反思,人们也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此种情况下,Keith Davis提出了著名的“责任铁律”,他认为如果企业逃避履行社会责任,那么企业也将会逐步丧失社会所赋予的权力(David&Ralston,2005)。Keith Davis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完善,他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商业人士在进行决策与行动时至少也部分的考虑在企业直接的经济与技术利益之外的利益”。在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Keith Davis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也被称为Bowen“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继承者。
  除了Howard R. Bowen与Keith Davis之外,Frederick(1960)在推动早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他认为商业人士应该从满足公众期望的高度来看待经济体系的运作,也就是说企业应当以增加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为生产目的,而不是简单地服务于个人或企业的局部利益。
  到了20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逐步发散。1971年,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他们认为商业应当承担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并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类价值。因此商业企业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与服务,它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的应该更多。7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出现了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的企业社会回应研究,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社会责任转向企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预期、应对社会压力和进行社会问题管理。Ackerman和Bauer认为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可以更好地反应社会问题与经济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但是他们并没有给出企业社会回应的确切定义(Aekerman &Robert W,1973)。Preston(1975)和Post(1975)提出了系统的企业社会回应的思想,在《私人管理和公共政策:公共责任的原理》的著作中,他们认为管理者应该用公共责任原则代替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模糊的概念,因为公共责任更能清楚明确地按照企业主要参与领域和次要参与领域来界定社会对企业责任范围。尽管 Preston和 Post的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但公共责任的概念在日后的研究中并没有取代社会责任。Frederick在《从CSR1 到CSR2:企业与社会思想的成熟》中将社会回应明确定义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它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别在于企业社会责任回答的是原因与根据,即为什么?是否?为了谁的利益?根据什么道德准则?企业社会回应则更加注重实践,回答的是方法与效应的问题,即如何?什么方法?产生什么效应?根据什么操作指南?他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第二阶段,因此,他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称为CSR1,而将公司社会回应简称为CSR2。
  1979年,Carrol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在《公司绩效的三维概念模型》中提到:“商业的社会责任涵盖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社会对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的期望”,由此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定义,分别是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自主责任,这一理论成为了整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里程碑。经济责任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永续经营而必须获取利益的责任,因此经济责任高于其他利益,这是由企业的天性所决定的。法律责任是指公司的经营与运转应当在法律要求的范围内进行,遵循法律法规才符合社会的期望。道德责任即除了企业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之外的所需要遵循的行为与伦理规范。自主责任则表明除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之外,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无法表达的期望,而企业是否履行这些责任或者应该履行哪些责任是由管理者和企业自主选择和判断的,完全属于自愿的行为,如慈善捐赠等。
  (3)企业社会责任的完善与衍生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一个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的概念应运而生——企业社会表现。较之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表现含义更为广泛、内容更为充实、定义更加精确,它包含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和利益相关者这三大概念,迅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Carroll基于社会责任、社会问题和社会响应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第一维度是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自主责任,第二维度则是社会问题管理,第三维度为企业社会回应。在Carroll的三维度概念模型中,企业社会表现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得到衡量,企业面临的问题必须得到确认,回应的理念可以得到选择,但Carroll并未对企业社会表现作出明确定义。Wartick(1985)和Cochran(1985)则对企业社会表现作了经典定义:“企业社会表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回应过程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之间的根本性的相互作用”,该定义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社会表现的动态趋势。Wood(199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表现的概念进行了多次修正,他将Wartick和Cochran的定义重新表述如下:“企业社会表现指一个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与政策和方案的构成,以及当它们与企业社会关系相联系时所产生的可以观察的结果”。后来,Jones(1995)和Wood(199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用“内部相关利益者影响、外部相关利益者影响和外部制度影响”替代了定义中的“社会政策、社会方案和结果”,由此诞生了企业社会表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它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还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使社会责任的对象更为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二者开始全面融合。1997年,英国学者Elkington在“三重底线原则”(The Triple Bottom Line)中表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
  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如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理论在发展中,研究在进行中,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或者会修正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或者会提出新的内涵,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深入,更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将会拥有光明的前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公众对于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本文由知览论文代写网整理,本站长期提供代写硕士论文、代写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代写服务,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lwer.com/

相关推荐

  • 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探究, 发表论文网2019-06-11
  • 工商管理硕士中美联合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2017-12-05
  • MBA论文: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2017-08-04
  • 居住区水景的改造设计研究, 发表论文网2019-06-11
  • Mba论文:低油价下民营油服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风险及管理2017-08-04
  • 开放空间中儿童们游乐场所的设计研究,发表论文2019-06-11
  • 浅议工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2017-10-24
  • “双创”教育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2018-08-17
  • 基于机器学习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发论文2019-04-08
  • 国内运输距离与世界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拓展与实证(图文)2019-10-17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QQ号:

    验证码:

    选择头像: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行业动态| 论文参考| 论文案例| 论文服务 | 网站地图

本站提供免费论文范文,论文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直接复制!如需定制论文请联系客服老师

移动端|电脑端|